当前位置: 作文大全 > 写作技巧大全 > 经验交流 > 记叙文中的细节描写 > 正文

记叙文中的细节描写

更新时间:2024-11-30 01:06 > 来源:98作文网  经验交流

文章摘要:很多同学一提作文就头痛,这里面的原因除了作文素材不多、词语积累不够、写作自信不足之外,很大程度上就是不知道怎样去描述、去表达,也就...

很多同学一提作文就头痛,这里面的原因除了作文素材不多、词语积累不够、写作自信不足之外,很大程度上就是不知道怎样去描述、去表达,也就是说不知道用什么样的写作技巧和手段来“我叙我事”、“我写我心”。于是,作文课上有的同学便胡乱拼凑,临时应付,使得作文内容虚浮空洞,言之无物,缺乏真情实感。如此一来,不仅没有达到训练的目的,反而,浪费了学习的时间,加重了学生的负担。这样的作文写多了,头痛也就见怪不怪了。

其实,作文就在我们身边。生活是写作的源泉,作文就是把我们的经历和生活叙写出来,把我们平日所见、所闻、所做、所想的东西反映出来,让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从而受到感染。具体的说就是叙述喜闻乐见的事情,刻画具体可感的人物,描写触动心灵的风景,抒发刻骨铭心的情感。

那么,怎样才能让你的作文更轻松,写作更丰满呢?请在记叙类的作文中试试下面几种常见的描写方法和技巧吧!

一、注重细节,做到形神兼备。

精彩的记叙文中,往往少不了震撼人心的细节描写。细节描写就是对生活中看来好像琐碎平常,但却有典型意义的人物动作神态的描写。比如我们在表现母爱的主题时,常常喜欢用“母亲轻轻地抚摸着我的头”,这个“抚摸”的动作就是生活中一个有代表性的细节。又如为了表现老师兢兢业业的工作,我们常爱写“老师批改作业,灯光一直亮到深夜”。富有表现力的细节,对于塑造人物,展现情节,深化主题,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当然,这些细节固然能表现人物,突出主题,但都是别人用过的,你虽初次“拿来”,读者反觉俗不可耐。无新意的作文,是不能打动人的。作文贵在创新。因此,细节描写也应当开发新颖的、独特的、感人的生活小片段,选取别人少用的或没用过的情节,恰当地点缀在作文里,就能达到你的写作目的了。

在《世说新语》中,有一段描写王兰田吃鸡蛋的情景:“王兰田性急,尝食鸡子,以筯刺之不得,便大怒,举以掷地。鸡子于地圆转不止,乃下地以屐齿碾之,又不得,瞋甚,复于地取内口中,啮破,即吐之。” 这里用了“刺”、“怒”、“举”、“掷”、“碾”、“瞋”、“内(纳)”、“啮”、“吐”等九个动词,准确地生动地再现了人物活动的情景,人物形象也就跃然纸上,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变色龙》一文也是通过对警官奥楚蔑洛夫的军大衣在较短的时间内一穿一脱的细节描写,细致的表现了人物复杂的内心活动。又如宁波一考生《空气一样的母爱》:A夜深人静时,我在看语文书。这时,妈妈端着一杯牛奶推门进来。B夜深人静时,我还在心慌意乱地翻着语文书,却一点也看不进去。这时,妈妈轻轻地推门进来,手里端着一杯热腾腾的牛奶。A段是没有把生活的细节描绘出来的结果。读起来味同嚼蜡,是不可能打动人的。B段是作者将人物的动作和神态经过细致描绘的结果,读起来不仅生动形象,而且真实可信。这种描写的成功之处,就在于作者准确地把握了人物的思想动态和性格特征,选择了最能反映人物内心世界的神色、表情、姿态和动作去描写,做到了形神兼备。

由此可见,细节描写应用恰当则大大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性和生动性,读者就能获得真实的情感体验,就会被你的精彩描写所感染。如果,你的作文概括性语言泛滥,描述性语言空乏,即缺乏细节描写,人物就苍白无力,故事则枯燥乏味。连自己都不能为之所动,怎么可能动人呢?

二、渲染烘托,做到正侧结合。

烘托和描写是中国的传统画技之一,在描写那些浅色的东西时,往往用水墨或淡彩加以渲染,让物体明显突现出来,这便是烘云托月之法。把这种技法用在描写上,通过对彼事物的描写达到表现此事物的目的,就是烘托描写。汉乐府民歌《陌上桑》中对罗敷的描写可算最典型的例子了----“……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梢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作者从行者、少年、耕者、锄者等人见到罗敷后的种种行为表现和神态变化(侧面)入手,来表现罗敷这个人物(正面),即侧面描写,烘托出少女的美丽,收到了正面描写达不到的艺术效果。

再看“那双眼睛,如秋水,如寒星,如宝珠,如白水银头两丸黑水银,左右一顾一看,连那坐在远远墙角子里的人,都觉得王小玉看见我了;那坐得近的,更不必说。就这一眼,满院子里便鸦雀无声,比皇帝出来还要静悄得多呢,连一根针吊在地下都听得见响!”——刘鹗的《老残游记》之《王小玉说书》。这一段对王小玉眼睛的描写采用了正面与侧面相结合的方法,生动传神,精彩之至。侧面烘托的作用由此可见一斑。

三、巧妙设喻,形象突出。

即在作文中应用比喻等修辞手法的描写。用这种方法去写景、状物、描摹事态,会更明朗、更形象、更生动,从而产生出比较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设喻描写是最常用的方法。它可以使模糊的东西清晰可见,抽象的东西具体可感。“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大弦小弦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白居易《琵琶行》)。又如:“这里溪流缓慢,萦绕着每一个山脚,在轻轻荡漾着的溪流的两岸,满是高过马头的野花,红、黄、蓝、白、紫,五彩缤纷,像绵延的织锦那么华丽,象天边的彩霞那么耀眼,像高空的长虹那么绚烂。”——《天山景物记》。这段描写抓住山色、溪流、野花这三种最能表现天山特点的事物,一连应用三个比喻,重彩浓墨,绘声绘色地把天山的色彩美表现了出来。再如《安塞腰鼓》(作者刘成章):“……骤雨一样,是急速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这真是“黄土高原上,爆出一场多么壮阔、多么豪放、多么火烈的舞蹈哇——安塞腰鼓。”作者巧妙地应用了“骤雨”、“旋风”、“乱蛙”、“火花”、“斗虎”五个大家熟知而富有创意的形象组合成一个排比式的比喻句群,把西北汉子狂舞腰鼓时的忘情奔放、尽情倾泻,描写得节奏铿锵、气势恢弘。让我们真正感受到了力量的奔腾,生命的升华。看了这样的描写,谁都会留下深刻的印象,而这种效果来源于恰当而新颖的比喻。

四、抓住特征,粗笔勾勒(即白描)。

白描是绘画的技巧。其特点是整个画面全部用线条勾勒,抓住精髓,不着色彩,单纯明快。用在写作上便成为一种描写手法。描写中的白描手法,要求落笔简练,勾勒粗放,写人、叙事、状物、绘景不要求面面俱到,作者往往抓住几个场面,几个片断,几个动作,甚至几句话,稍加点染,就能画龙点睛地揭示出人物的精神、气质或事物的特征。在简洁的笔触中,表现丰富的内容、深刻的含义。鲁迅先生把这种方法归纳为:“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许多名家大师,都把白描当作常用的方法。如:时间既然是深冬,渐进故乡时,天气又隐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地响。从篷缝隙里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点活气。我的心不禁悲凉起来了。——鲁迅《故乡》。这段描述历来被评论家视为不同凡响的精彩描绘,都是不作任何修饰渲染的直白文字。虽然没有华丽的词藻,没有精心的修饰,没有比兴的手法,但“故乡”的空旷、荒凉、寂寥,却如画般展现在我们的眼前。又如朱自清先生的《背影》对父亲的背影是这样描写的:“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也是运用白描手法的传神之笔。以上两例正能体现鲁迅先生的话:“传神的写意画,并不须细画须眉,并不写上名子,不过寥寥几笔,而神情毕肖。”

五、立足现实,合理想象。

人们在描写的时候,不光要如实叙写所见所闻所感,还要把想象的因素融入其中,去补充描写的内容,丰富作文的内涵。描写带上联想的因素,便能更丰富、更鲜活、更富有文学性。如《天山景物记》中对天山深处的描写,“山色逐渐变得柔嫩,山形也变得柔和,很有一伸手就可以触摸到凝脂似的感觉。”作者立足于山色、山形的特点,联想到用手“触摸”,把山写成“凝脂”。这样不仅丰富了内容,还突出了山色、山形柔美的特点。朱自清的《春》,作者由春花很自然的想到了秋实,这种由花到果的联想,不仅让我们领略了春天的喜悦,还看到了春天的希望。典型的例子又如鲁迅先生的散文诗《雪》里,在描写南国艳丽的雪景时,想像出了一幅充满生机的春光图,这不仅丰富了内涵,更直接的流露出了作者对南国革命取得巨大成功的由衷赞美,以及对革命春天的无限向往。郭沫若在《天上的街市》中把地上的街灯和天上的明星联系起来,由地上联想到天上,继而展开一系列想象,为写“天上的街市”作了铺垫,真可谓想象丰富,诗境开阔,立意高远。上述可见,想象描写并不是胡乱编造,脱离中心,背离主题的,它应以现实生活为基础,紧紧把握事物的特征,扣住文章的中心去展开。想象既要丰富严密,又要大胆合理。

总之,记叙文的内容要充实丰满,就必须少用概括性语言,多用描述性句子,即离不开具体、生动、形象、准确的记叙和描写。以上介绍的几种描写方法,并非各自独立的,互不关联的。关键在于不论怎样描写,都必须以表现事物的特点、增强感染力、突出文章主题为目的,这样才能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另外,什么地方要描写,什么地方不要描写,应从刻画人物、表现主题出发,绝不能随心所欲。恰如其分的描写才是我们所要求的,而过多的描写,过分的堆砌词藻,并不能获得好的效果,反倒伤害了内容的表达。如果你能把每天看的、听的、说的、想的,甚至触觉、嗅觉所感知的,试着用上述的技巧叙写出来,时间长了,作文自然就丰满起来了,那时你的头还会再痛吗?

编辑:郭学川   查看:44751   转载请注明出处,记叙文中的细节描写网址:https://www.98zw.com/xzjq/43641.html
分享文章参与投稿收藏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