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恩斯的几个小故事_经济学家名人故事
文章摘要:网络上流传着关于凯恩斯的两个小故事。第一个故事据说是杜克大学的胡佛教授讲述的:“1934年在华盛顿的一家酒店的房间中,当我正准备与凯恩斯共进晚餐时,他善意地讽刺了我在搁架上挑选毛巾而避免弄乱其他毛巾时的小心谨慎。
网络上流传着关于凯恩斯的两个小故事。第一个故事据说是杜克大学的胡佛教授讲述的:“1934年在华盛顿的一家酒店的房间中,当我正准备与凯恩斯共进晚餐时,他善意地讽刺了我在搁架上挑选毛巾而避免弄乱其他毛巾时的小心谨慎。他用胳膊一扫一下就将两三条毛巾扫到了地板上。他开玩笑地说道:我确信与你非常谨慎地避免浪费相比,我对于美国经济更加有用,因为通过弄乱这些毛巾可以刺激就业。”
古老的道理说,与人方便自己方便。凯恩斯却说,刻意制造的麻烦是可以帮助别人的。这里面的逻辑就是凯恩斯主义常说的“乘数效应”——顾客弄乱毛巾,酒店就必须多雇服务员来整理,而服务员岗位增加,更多的人通过当服务员获得了收入,他们的消费又刺激了其他行业的发展,从而形成一系列的拉动效应。如果凯恩斯真的信奉他的乘数理论,他应该烧掉那些毛巾。酒店重新购买毛巾,不是能拉动更多的就业吗?甚至,更进一步,干脆放火烧掉客房。
关键区别是,凯恩斯已经付了住酒店的钱,多雇人是酒店承担成本(其实,如果顾客经常弄乱毛巾,酒店还是会把雇人的钱加到房费里的),而他自己则可以收获“刺激就业”的美名。而烧掉毛巾或者房间,那是要赔偿的,是自己承担成本。
另一个故事是:凯恩斯和一个朋友在阿尔及利亚首都阿尔及尔度假,他们让一群当地小孩为他们擦皮鞋。凯恩斯付的钱太少,气得小孩们向他们扔石头。他的朋友建议他多给点钱了事,而凯恩斯回答道:“我不会贬抑货币的价值。”
不知这一则故事的可信度如何。如果是真的,凯恩斯在这里又体现了让他人承担成本的可贵精神。如果他给小童多一点钱,不就刺激了小童的消费吗?
可惜小童们不懂凯恩斯的经济学,否则他们在擦鞋时应该弄烂凯恩斯的皮鞋,然后告诉他:“我确信与其他非常谨慎地擦鞋小童相比,我对于经济更加有用。因为你去找补鞋匠或者重新买一双鞋,都能拉动经济。”
我无法考察两个故事的真假。这里要说的是,乘数效应思维在故事中显得荒唐,在经济学上也经不起推敲。
乘数效应描述的现象,的确是存在的。但是乘数效应思维却是错误的。比如说,你买了一辆车,乘数效应思维不看这辆车本身帮助你提高了多少效率,而是看你的购车款让汽车厂获得了收入,汽车厂增加投资,又会让钢铁厂受益,然后让铁矿石厂受益??一些经济学者一本正经地讨论,政府投资和民间投资,谁的乘数效应更大;是投资在铁路上乘数效应大,还是发放消费券乘数效应大......在高唱“救市”的年代,媒体上充斥着这样的奇谈怪论。
这个理论的荒谬,举一个例子可以说明。假设两个开发商都花1个亿开发楼盘,它们的乘数效应是完全相同的。其中一家建成了,另外一家却突然发现地基出了问题,项目变成了烂尾楼。很显然,前者是对经济的贡献,后者却是巨大的浪费。但是,只从乘数效应看,他们对经济的贡献却是完全一样的,不荒谬么?
现实世界中,企业家判断一项投资,只看这项投资能赚多少钱。如果能赚钱,企业家就可以有更多的资金来发展,这才是真正地提供了更多就业、让更多行业获得发展机会。如果一项投资亏损了,这个企业家就丧失了相应的发展机会,也就没法提供更多就业、让更多行业获得发展机会了。
没有人知道企业家花出一笔钱后,获得这笔钱的供货商下一步将把这笔钱花在哪里,因此,煞有介事地比较乘数效应是非常可笑的。那些投资成功的企业家,一样拉动了许多行业的发展。评估企业家对整体经济的贡献,只能看他的投资收益,而不是看他的投资拉动了多少行业发展。即,只能比较前向产出,不能比较后向拉动。
乘数效应思维抹杀了企业家决策模式的合理性,为政府开支提供了理由。但奇怪的是,赞同乘数效应思维的经济学者,却不肯把收入捐给政府,以供政府拉动经济。他们只想着别人承担成本,来实践他们的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