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鲁迅75年犹在
文章摘要:怀念佛说:&ldquo!怀念鲁剪不断的乡愁,犹如搁浅在沙滩上那只小船。怀念鲁迅长时间不写文章,你的笔钝了。怀念鲁迅年此时那里也变成了最美的地方,白里有蓝,蓝中带白,相互蔓延,那是一种没有办法模拟的颜色,那是一种很少有人能看到的美;怀念鲁迅年犹这个夜晚,时间又将走到另一个起点,关上电脑后,有些浑沉的躺进被窝里。
10月19日,是鲁迅逝世75周年纪念日。如果你读过初中,你应该背诵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应该背诵过《闰土》;如果你念完高中,老师应该为你精讲过《故乡》《孔乙己》《阿Q正传》《狂人日记》……
也许现在你早已不用再为背书、作业和考试犯难,但是你是否会常常想起鲁迅笔下的那些人,那些事,那些话?
一生都在与别人"吵架"的鲁迅,从1918年在《新青年》上发表《狂人日记》以后,关于他的作品的争议就没有断过。
80余年后的1999年,上海有个叫葛红兵的教授发表了一篇《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写一份悼词》,对鲁迅的批判是文章的重点。 2000年《收获》第一期上,发表了作家王朔的《我看鲁迅》,称"鲁迅的白话文字有些疙疙瘩瘩"。
在当前有关鲁迅的各种网上论坛里,类似于《鲁迅不是优秀作家的三点证明》之类的帖子也颇为不少。这个问题在鲁迅生活的年代里,即使是那些对他攻击最甚的论敌,似乎也没有发出过这样的诘难。
其实鲁迅的伟大正是在历史上各种对他的责难中不断显现出来,这些责难恰恰反证出先生的伟大。在中国现代文化史上,没有任何一个人的作品能像先生那样影响着我们的思想,我们的生活,甚至我们的日常表达。
70年后重温那经典的场景和语言,我们发现,先生的血液其实已经深入我们的生命之中。
绍兴 1881年9月25日~1898年春
1898年春鲁迅考入南京矿务学堂前,他一直生活在绍兴。他的小说,绝大多数故事都发生在绍兴一个叫鲁镇或者未庄的地方,这个镇子有名的学校叫三味书屋,主要交通工具是乌篷船。鲁迅心中,印象最深的还是童年和少年的生活,尽管其中不乏让他不开心的回忆。
鲁镇(包括未庄一带)
最繁华的店面:咸亨酒店
《孔乙己》中的小伙计"我"曾在这里打短工,他见证了孔乙己这个旧读书人悲惨命运的全过程。未庄的流氓无产者阿Q从人们视线中消失一阵后,再出现时也曾向众人夸耀过咸亨酒店的繁华。来这里喝酒的人分为两类,有钱的穿着长衫坐着喝,没钱的穿短袖站着喝。店内名菜:茴香豆。
最时髦的女人:豆腐西施杨二嫂
五十岁左右时,容颜老去。"张着两脚,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
最勤劳的人 闰土
小时候英勇可爱,后终生操劳,有六个孩子,"第六个孩子也会帮忙了,却总是吃不饱。"
最悲惨的人 祥林嫂
祥林嫂是中国人耳熟能详的一个角色。
祥林嫂:丈夫死了,孩子也死了。"我真傻,真的,"祥林嫂逢人便说:"我单知道下雪的时候野兽在山里没有食吃,会到村里来……"周围的人终于连听她说话的耐心都没有了,她终于在除夕夜别人的新年祝福中死去。
最有知识的人 孔乙己
知道茴香豆的"茴"字有四种写法,但是最后潦倒到拖欠酒钱的地步。咸亨酒店的人并不懂得尊重知识,孔乙己不在了,酒店内仍然充满欢笑声。
孔乙己
最"辉煌的"人 阿Q
懂得自我安慰的"精神胜利法",幻想通过"革命"得到自己想要的一切,包括与吴妈的爱情。在一场并未参与的"革命中"被捕,游街时能唱:"过了二十年又是一个……"在死刑执行书上签字时,曾努力把名字中的"Q"画的更圆一些,并为没有成功而遗憾。阿Q是中国人性弱点的化身,在他身上,有你,有我……
最懂哲理的人 狂人
他在病中所写的"日记",是现代白话文的开山之作。他认识到,旧社会是一个人吃人的社会,中国的历史,是一部"吃人的历史。"
最残忍的事
得了痨病,要吃人血馒头,"那红的还是一点一点往下滴。"更残忍的是,这些人血馒头通常是用革命青年的血染红的。
鲁镇名人名言
狂人:"救救孩子……。"狂人最后的呐喊,现在被无数的人重新使用。
孔乙己:"多乎哉,不多也。"咸亨酒店中,小孩子向孔乙己讨要零食,他如是说。
九斤老太:"一代不如一代!"九斤老太的惯用语,现在也常为老年人教训青年时使用。
日本1902年~1909年
在南京读了4年书后,1902年21岁的鲁迅考取公费赴日留学,1909年回国。在日本,鲁迅做出了一生最重要的决定:弃医从文。中国少了一个可能很普通的医生,多了一个"民族魂"。
最震撼的场面
一段落已完而还没有到下课的时候,便影几片时事的片子,自然都是日本战胜俄国的情形。但偏有中国人夹在里边:给俄国人做侦探,被日本军捕获,要枪毙了,围着看的也是一群中国人;在讲堂里还有一个我。"万岁!"他们都拍掌欢呼起来。这种欢呼,是每看一片都有的,但在我,这一声特别听得刺耳。(每一个中国人,在这时都会听得特别刺耳,但在那时显然不是这样的,所以,鲁迅才做出了影响他一生也影响整个现代中国的决定。)
最难忘的人 藤野
其时进来的是一个黑瘦的先生,八字须,戴着眼镜,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我就是叫作藤野严九郎的……"这位教课极为认真的先生对鲁迅影响很大,让他常不知疲倦地写"让正人君子深恶痛绝的文字。"
北京1912年~1926年
1912年鲁迅在老乡蔡元培的推荐下前往北京教育部任科员,在北京的14年是公务员周树人成为作家鲁迅的时期,奠定了他在文学界的地位。除了事业的丰收外,他也收获了他的爱情。
深刻的"废话":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
对绝望的反抗:"绝望之于虚妄,正与希望相同!"在《故乡》结尾,鲁迅有过类似的感叹:我想,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被小学生作文模仿最多的话:"独有这一件小事,却总是浮在我眼前,有时反更分明,教我惭愧,催我自新,并且增长我的勇气和希望。"《一件小事》,写的是北京街头碰到的故事。有多少孩子,模仿过这样的题目和句式写过作文啊,但在当时的中国,鲁迅竟是第一个这样写、这样想的人。
爱的箴言
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
这是真的,爱情必须时时更新,生长,创造。
第一,便是生活。人必须生活着,爱才有所附丽。
我要向着新的生活跨进第一步去,我要将真实深深地藏在心的创伤中,默默地前行,用遗忘和说谎做我的前导。——开始的勇敢和经营,后来的怀疑和告别,这几句简单的话把几乎就把一切爱说尽了。写这些话时,鲁迅和许广平交往不久,不知他为什么对爱情竟有这样的深沉的感触。
最饱含热泪的文字:
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愤然而前行。呜呼,我说不出话,但以此纪念刘和珍君。
1926年3月18日,段祺瑞执政府枪杀四十余名青年学生,其中有鲁迅的学生刘和珍等。这一时期,鲁迅连续写出批判段祺瑞政府的文章,他在北京的日子日益艰难。
在上海的这幢小楼里度过最后十年
上海1926年10月~1936年10月
经过在厦门和广州短暂的不愉快的逗留后,鲁迅和许广平终于在上海定居,开始了他生命的最后十年。这十年,鲁迅写了大量的杂文,"像匕首,像投枪",他曾有写长篇小说的计划,最终没有动笔。
呼唤中国人的自信: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拿来主义的宣言:我在这里也并不想对于"送去"再说什么,否则太不"摩登"了。我只想鼓吹我们再吝啬一点,"送去"之外,还得拿来,是为拿来主义。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最后的文字
遗嘱:
一,不得因为丧事,收受任何人的一文钱。——但老朋友的不在此例。
二,赶快收敛,埋掉,拉倒。
三,不要做任何关于纪念的事。
四,忘记我,管自己的生活。——倘不,那就真是糊涂虫。
五,孩子长大,倘无才能,可寻点小事情过活,万不可去做空头文学家或美术家。
六,别人应许你的,不可当真。
七,损着别人的牙眼,却反对报复,主张宽容的人,万勿和他接近。
这段话写于1936年9月5日,一个多月后,鲁迅便离开了人间。这是他一生最动人的文字之一,他生命的最后阶段,他仍深爱着他一生着力批判的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