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命题多元化
文章摘要:高考时节,我们不仅关心考生能否考好,还关心考生能否受到良考。高考一为社会选拔人才,二为有限的高等教育资源招标。若选拔标准不良,则出...
高考时节,我们不仅关心考生能否考好,还关心考生能否受到“良考”。高考一为社会选拔人才,二为有限的高等教育资源“招标”。若选拔标准不良,则出类拔萃者未必能过关涌现,于个人于社会都是不公正的损失。这也正是几十年来不独教育人士,而且整个社会高度关注高考改革的所在。而种种改革之中,高考语文的作文命题,是每一年都能引起诸多话题的重点项目。
昨日,国内的门户网站已将今年的高考作文题目张榜公示。近年来,由于高考自主命题的省市逐步增多,高考作文的命题无疑正在出现一种多元化的姿态,对于考生的考察重点也开始有所不同:如上海让学生谈谈韩流日剧、武侠小说、校园民谣对成长的影响,力图扣应现代年轻学生的内心真实;湖北省则选取王国维《人间词话》中的片断作题,考察学生的文言根底与思辨能力;而重庆以“筷子”为题要求学生作说明文,显然侧重于学生描摹状物的能力。即便是今年的全国卷,亦分地区不同而有三个作文题目。除去技术性的考量之外,全国考生逐渐远离全国共写一道题的年代,背后大有整个社会变迁的线索,更有开放心灵自由的逻辑。
正如诸多人士所指出批评的,常年以来,我国的高考语文作文命题,颇有以宏大概念政治挂帅的喜好,而令语文科目自身需要考察的想像力、文笔、趣味、叙事技巧、掌故积累等等人文价值沦为次要。而全国高考作文的统一命题,其实便包涵在这一逻辑之中--党的政策路线、国家的建设成就、全国性的道德风气……理所当然要为所有人所关注,所有的国民无一例外地应当生活在这些内容与思考之下。所以“文革”接近尾声,1977年中国恢复高考,即以“心中有话向党说”为题,次年题目则为“速度总是一个政治问题”;而至2001年,高层提出要“以德治国”、整顿市场秩序,高考则有“诚信”的作文命题;2002年颁布了《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全国考生便要共表“心灵的选择”。也正是因此,在非典疫情侵袭中国的2003年,许多学校的语文老师不约而同地将“抗击非典”猜定为当年高考作文的主题。虽不中,却颇说明问题。
去年开始的全国大规模分省命题,为高考语文作文的题目带来多元化的生机。既然“文章合为时而著”的历史背景与政治氛围早已淡去,既然社会生活与文化的多元选择已经成为一个值得鼓呼的价值与进程,那抽象意义上的“全国人民一道题”就实在是强求亦不可得的了,而具体意义上的“全国考生一道题”也当寿终正寝--毕竟大学要选拔的并非国士、公务员或者时评家。因此,高考作文命题的地方化倘若能推动语文教育回归文学与人文,让学生的内心回归生活与真实,才契合时代进步的暗示。
但惯性的力量仍然有迹可寻,不容小觑。在2004年各地作文命题出现了普遍侧重语文要素与思辨能力的可喜局面之后,今年的各地作文命题,似乎又有些扣合大时局、呼应主旋律的回潮。被某些专家赞为最有命题技巧性的北京作文考题《说“安”》,天津卷命题《留给明天》,都颇有要契合“和谐社会”、“科学发展观”等热点概念;而广东卷命题《纪念》,则是与仍然保留给部分地区使用的全国卷考题《铭记与忘记》不谋而合,也未免让人联系今年乃是抗战胜利60周年的大背景。
虽然大时局与主旋律诉求的高考作文命题也是多元化的题中之意,但必然会存有预设的强制逻辑与是非判断,被老师灌输了作文秘诀的考生,在立意论理上并无什么太大自由发挥,甚至可容反弹琵琶的空间。高考作文命题的多元化,原本不仅仅只是下放命题权那般肤浅,放飞考生的内心自由,须要让语文与政治热点保持当有的距离--也就是与那些预设的逻辑与是非判断保持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