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作文大全 > 小学作文 > 高考作文 > 话题作文有缺陷 高考作文须改革4000字作文 > 正文

话题作文有缺陷 高考作文须改革 4000字

文章摘要:高考写人作文:怎么写好话题作文有缺陷 高考作文须改革4000字作文?话题作文,自1998年萌生,1999年正式登场以来,已经走过了5个年头。话题作文的形式一般是材料(故事)+提示语+话题+要求,其中心是为考生展开联想、想象提供一个既有开放性又有约束力的“话题”。写作时文体不限(近年来表述为“文体自选”),可供考生选择的余地很大,写法更是可以灵活多样。以下是许夏美写的《话题作文有缺陷 高考作文须改革》范文;

好话题作文有缺陷 高考作文须改革作文4000字概况

  • 作者:许夏美
  • 班级:小学高考
  • 字数4000字作文
  • 体裁:写人
  • 段落:分20段叙写
  • 更新:2023年01月01日 11时16分

话题作文,自1998年萌生,1999年正式登场以来,已经走过了5个年头。话题作文的形式一般是材料(故事)+提示语+话题+要求,其中心是为考生展开联想、想象提供一个既有开放性又有约束力的“话题”。写作时文体不限(近年来表述为“文体自选”),可供考生选择的余地很大,写法更是可以灵活多样。它的写作旨趣是追求思维层面的发散性和创造性。开放式的命题,引发出了多样化的表达。在“材料议论文”逐渐为广大考生所适应,并逐渐走向“叙-议-联-结”这样一种僵化的写作模式的背景下,话题作文的出现,可以说是命题思路的一次大变革,是对学生创造能力的一次大解放。这几年来,高考作文中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之作,因此话题作文受到了广泛好评和普遍欢迎。

但是,“有一利就有一弊”,特别是在目前很难从根本上摆脱应试教学的情况下,在实际的教学中总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近几年来,不少人已经摸索出了应付话题作文的一套方法。无论是从话题作文本身来看,还是从应试教学把“经”念歪的角度来看,话题作文的缺陷已经日益明显。高考作文的命题对中学,乃至小学的作文教学都有很强的指挥引导作用,现在,小考、中考都采用话题作文的方式了。我们认为,迫切需要对话题作文这样一种命题方式作进一步的改进和完善。从目前来看,话题作文主要有以下几点缺陷:

1.很难防范模仿、套用、抄袭。

话题作文是以开放、灵活、宽泛见长的,在审题方面也较少障碍,这确实便于学生在比较广阔的空间中自由发挥,自由创造。但是,如果命题较平,较熟,就很难避免模仿、套用、抄袭。自2000年以来,各地在阅卷中都会发现大量的模仿、套用、抄袭之作,某省连续3年,发表在报刊上的所谓夺魁之作,事后都被指认为是抄袭之作。这不能不说是一件很难堪的事。由于前几年有些抄袭之作侥幸过关,被当作范文在报刊上发表,更使得有些考生把背范文、事先准备一些“万能材料”作为得高分的捷径。这对正常的中学作文教学和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都是很不利的。这几年,《读者》《青年文摘》《微型小说选刊》等杂志在中学生中异常畅销,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问题。关于模仿和抄袭的问题,报刊上还专门进行过讨论。但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很难达成共识。那些并不了解高考阅卷情况的专家、学者的意见,听起来似乎很有道理,但其实往往是隔靴搔痒,很难在实际操作中运用。想当年,之所以采用材料作文而少用命题作文,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为了防止模仿、套用、抄袭,为了防止猜题押宝。而话题作文的“话题”比命题作文的题目更宽泛,因而,也就更便于模仿、套用和抄袭。这是话题作文与生俱来的弊病。就拿2002年的高考作文来说吧,“不得抄袭”,本是高考作文最起码、最常规的要求,但鉴于高考作文的现实状况,2002年不得不在“注意”中作了特别的强调,这已显出了某种程度的尴尬。然而,在阅卷中,各地仍然发现了不少来自于《读者》《青年文摘》《欧·亨利小说选》的作文。

对于模仿、套用、抄袭之作,还带来了评分的不公。虽然阅卷时可以定出对抄袭之作给予“严惩”的措施,但在具体实施时却有许多困难。例如,某省在制定“评分细则”时,特别强调判分时要注意区分三种不同的情况:部分取材于现成材料,或把现成材料作为议论性文章的一个例证,正常评分;整篇搬用、套用现成故事,但作了改造,或用自己的语言叙述,降一档评分;经查实,全文有2/3以上与原文完全雷同,不能及格。应该说,这种不同情况不同判分的做法是对考生负责的表现,是值得赞赏的。但是,由于每一位阅卷教师阅读范围不同,在紧张的阅卷现场也很难一一加以查对,这就使得同一个故事在不同的阅卷人手里很可能遭遇不同的命运。甚至,同一个故事,因为阅卷的先后,也可能遭遇不同的命运。另外,对一篇作文到底属于何种情况,事实上是很难界定的。再说,就同一个现成故事来说,隐隐约约地记得一点故事梗概,用自己的语言来叙述(很可能叙述得比原作拙劣),仍然可能获得比较高的分数;相反,背得滚瓜烂熟,用原作的语言叙述,那就不能及格。这也很难说是公平的。

2.引发了胡编乱造之风。

前几年的高考作文,都可以“编述故事”,这对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确实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各地的高考作文中都出现了一批富有新意的佳作。但是,毋庸讳言,它的负面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它使许多学生忽视了对纷繁复杂的现实生活观察放弃了对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的关注;而把目光投射到了“名著”“科幻”上。有相当多的考生对“编述故事”的理解有偏差,认为这是最轻松、省力的事,于是,不管什么话题,都来天马行空地编故事。今年的高考作文题,虽然没有提及可以编述故事,并且要求写“遇到、看到、听到”的事情,但是,仍然有不少考生非要把“心灵选择”放到天堂或地狱中去演出,或者把人的心灵放到寓言、童话中去审视。更多的是,不去关注现实的世态人情,而非要到古代人物那里去讨救兵,于是高考作文中就出现了形形色色的“故事新编”。

其实,无论是寓言、童话、科幻,还是故事新编,并不像有的考生想象的那么好写。我们在阅卷中看到的这一类文章,大多是很糟糕的,即使是比较像样的,也是粗看上去热热闹闹,实际上浅薄无聊。真正优秀的文章,大都是植根于现实生活的土壤,大都是真实心灵的自然流露。现实生活是最丰富多彩的,心灵的自然流露是最容易感动人的。今年,笔者在阅卷中所见的优秀作文《握住我的手》《雨夜》《为了心灵的舒适》等等,都是植根于现实生活又充满真情实感的。这样的文章是真体验、真感受、真功夫;而那些寓言、童话、科幻、故事新编之类,往往是花架子、是花拳绣腿、是鬼画符。古人早就说过,画鬼神易,画牛马难。

高考作文,考查的是学生各方面的素质,我们在作文教学中一定要告诉学生“文必己出”的道理,要注意培养学生说真话、表真情、传达自己独立的感受和思考的良好习惯。要让学生真正懂得,写议论文,就是要表达自己对所论问题的看法或主张;写记叙文,就是要传达自己的真情实感,最起码要做到真实可信,即使在虚拟情景的考场作文中,虽然写的不一定是“已有的实事”,但一定要是“会有的实情”。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有一些看起来写作水平很不错的考生,似乎在有意识地回避现实题材。不敢或不愿对现实的问题作出自己的评判,而是在“发思古之幽情”,或“借他人之酒杯,浇自己之块垒”。中学生为什么在高考考场上作出这样的选择,其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但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点,当与高考作文命题和阅卷的导向是分不开的。在语文教育改革中,特别强调语文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而在高考作文中,却出现了如此严重的回避现实的倾向,不能不说是一件非常遗憾的事。

3.在文体训练中走入歧途。

话题作文的一个特点是“文体自选”,这对考生发挥自己的特长,写出自己独特的认识和感悟,确实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也引发了一些很不好的倾向:一是导致不少考生文体意识淡薄,二是反而出现练习的“单打一”,三是盲目“创新”。有的学生平时缺乏规范的文体训练,考试时也是随心所欲,结果写出来的文章就成了“四不像”。有不少教师反映,在平时练习中,有的学生不管你出什么题目,他总是用貌似亲切的书信体来写,结果3年高中上下来,写了几十篇作文,写来写去就是这一种文体。有的学生不去学习最基础、最基本的文体的写法,而是想方设法在文体上作所谓的“创新”。这几年的高考作文中,真可以说五花八门,什么样的文体都有。今年笔者所在省的高考作文中,就有广告词、独幕剧、采访录、座谈会纪要等等各种各样的文体,甚至出现了不伦不类的五言古诗、七言古诗、杂言古诗和杂剧。不是说不可以出现这样的文体,问题是这样的文体是否是必要的,是否是表现内容所必须的,或者说,这样的文体是否有助于更好地表现内容,否则,为创新而创新,就是本末倒置,甚至堕入恶俗的游戏了。

文体是人们从写作实践和文章现象中总结归纳出来的一定的形式规范。内容和形式是密不可分的,某种内容必然表现为某种特定的形式,或者说内容必然要依靠某种特定的形式才能表现出来;某种文体一旦成为形式规范,也必然期待某种与之相适应的内容。在文体作为形式规范的预期作用下,人们在阅读的时候,也就会有某种阅读期待。例如,人们在阅读应用文的时候,希望从中知道被告知的事情;阅读说明文的时候,希望从中得到某种知识;阅读记叙文的时候,希望从中得到情感的熏染;阅读议论文的时候,希望了解作者的观点和见解。如果人们不能从中得到他想要得到的东西,他就有理由认为这不是一篇好文章。或者,某种文体对表达内容并没有起到某种特别的效果,读者就有理由认为这是矫揉造作,所以,我们认为,在基础教育阶段,离开了文体方面的形式规范,教学和测试都是很难有效地进行的,还是应该倡导学生老老实实地写好最基础、最基本的几种文体。对那种没有实质内容的游戏文字不应给予鼓励和提倡。

4.立意的空间狭窄。

1999年的“假如记忆可以移植”,可以说是真正的话题作文,它只是假设了一种情境,无论是选材还是立意,留给学生自由发挥、自由创造的空间都很大。可是,近几年来的高考作文题,虽然都是 “立意自定”,但是,学生并没有多少“自主权”,因为无论是命题材料还是从材料中引申出来的话题,都比较明确地喻示或规定了主题,这样一来,就在很大程度上束缚了学生的思想,学生就只能在“金箍棒”画定范围内兜圈子。仔细分析,不少粗看上去还很优秀的作文,实际上是在克隆、复制话题,或者为话题提供佐证和说明,说来说去,说的都是命题者想让学生说的那几句话。另外,连续几年,话题都是围绕伦理道德做文章,这固然有积极的引导作用,但是,语文教育毕竟不能等同于思想品德教育,它应该有自身的范畴和特殊的功能,高考作文的命题的终极目的,应该培养学生使用母语传情达意的能力,应该提升学生人文关怀的境界。在话题作文的形式走向相对成熟的今天,要在命题的内容、话题的立意等方面进一步拓宽思路,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关注社会人生、自然以及人类的生存发展。我们似乎可以从“假如记忆可以移植”、“遥望星空”、“面对大海”这样真正具有开放性的命题中得到有益的启示。另外话题也可以紧密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导学生说真话,表真情;而不必每一次都让学生在考场上经受灵魂的拷问和道德的检测,这样倒反而有可能引发虚情假意和胡编乱造。

5.难以把握开放和限制的张力。

这几年的高考作文题,都是材料(故事)+提示语+话题+要求的形式,都要求“题目自拟”。但是,从材料中引出怎样的话题,材料与话题是什么关系,提示语提示到什么程度,话题与考生自拟的题目又是什么关系,这都是值得认真探讨的。因为这不仅涉及对题意的理解,也涉及写作范围的圈定和评分标准的把握。纵观这几年来的高考作文题,前几年的表述是:只要与这个话题有关,就符合要求;这几年改为:所写的内容必须在这个话题的范围之内。真可以说是“一放就乱,一收就死”。就拿今年的试题来讲,命题的意图显然特别注重“两个人互相搀扶着走出了困境”,显然是在传达一种“爱人即是爱己,救人亦能自救”的理念。但是试题所给定的话题“心灵选择”的结果并不必然与此有关,相反,更多的选择是非此即彼,必须有所舍弃,那么,这样的内容是否符合题意呢?一个感性材料,其内涵往往是多层的、多义的、多向的,广大考生从中感悟到的往往比命题者的设计要丰富得多,那么,作为考试,超出命题意图的内容是否符合题意呢?话题作为写作的范围,那么,这个话题的范围到底有多大呢?还是以今年的试题为例,选择难道一定要在尖锐对立的矛盾双方中进行吗?选择一定要经过“翻江倒海”的思想斗争吗?什么样的行为是选择,什么样的行为不是选择呢?

总之,话题作文应在开放和限制间保持怎样的张力?应该有怎样的适宜度?到了该好好总结的时候了。

作者邮箱: gaochaojun@

查看:5798   转载请注明出处,本文网址:https://www.98zw.com/4000zizuowen/305465.html

作者:小学高考学生(7)班 许夏美   时间:2023-1-1 11:16

看完此作文您的评价是:
  • 评价:好文章,赞一下

    好文章,赞一下

    479人

  • 评价:很一般,需努力

    很一般,需努力

    5579人

  • 评价:太差劲,踩一下

    太差劲,踩一下

    68人

高考写人4000字作文推荐更多>>

热门高考写人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