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2003年高考作文命题导向谈高中作文教学的对策 3000字
文章摘要:高考作文3000字:怎么写好由2003年高考作文命题导向谈高中作文教学的对策3000字作文?一、试题分析:2003年作文试题由一则寓言、一段提示语、一个话题和六点“注意”事项组成。“智子疑邻”这则寓言出自《韩非子·说难》,是小学生都熟悉的故事。此材料在高中政治教科书第二册“辩证法”一节中出现。“提示语”提出现实生活中既有“类似的故事”,也有“不同的”甚至“相反的情况”,引导考生关注社会、关注人生,启迪考生思考生活、思考自我。以下是王天悦写的《由2003年高考作文命题导向谈高中作文教学的对策》范文;
好由2003年高考作文命题导向谈高中作文教学的对策作文3000字概况
- 作者:王天悦
- 班级:高中高考
- 字数:3000字作文
- 体裁:
- 段落:分29段叙写
- 更新:2020年08月09日 19时37分
一、试题分析:
2003年作文试题由一则寓言、一段提示语、一个话题和六点“注意”事项组成。“智子疑邻”这则寓言出自《韩非子·说难》,是小学生都熟悉的故事。此材料在高中政治教科书第二册“辩证法”一节中出现。
“提示语”提出现实生活中既有“类似的故事”,也有“不同的”甚至“相反的情况”,引导考生关注社会、关注人生,启迪考生思考生活、思考自我。考生根据寓言和现实生活从“类似”、“不同”、“相反”几方面展开联想,可写的东西很多。两个富有启发性的设问,给考生指明了思考的方向或角度。“三自”(立意自定、文体自定、题目自定)和对试题提供的材料“可用也可不用”的宽松要求,给考生写作以充分的自由度,有利于扬其个性之所长。话题以并列短语的形式呈现,要求考生谈感情与认知之间的关系,要求回答感情的亲疏对认知是否有影响,“有没有关系”、“是什么样的关系”,关于“感情的亲与疏”,可做宽泛的理解,考生涉及感情的亲疏、远近、厚薄、真假都可以。
关于感情与认知之间的关系,考生认为感情与认知之间有某种关系,谈前者对后者或后者对前者会产生影响,这是可以的;考生觉得两者之间没有必然联系,阐明一方对另一方不会产生任何影响,也是可以的,只要言之成理即可。不论是肯定性立意还是否定性立意,不论是顺向立意还是逆向立意,都是允许的。
关于切入的视觉,考生无论写什么文体,既可以从情感的角度切入。关于文体,指的是考生根据题意和内容自选的文体,试题没有文体限定。写议论文的,从理性的认识、理论的高度来阐述是可以的;如果写记叙文,应允许考生选取生活体验中的某一个情节或细节去反映某种认识或表达某中情感,只要考生在叙述过程中已暗示“情感与认知”二者间存在某种关系就可以。关于联系“现实生活”的问题,如果考生选取的是古代题材,其作文要看他是否包含有个人的认知和情感体验,有“我”在就可以。
作文是语文教学中一项重要内容。人们对高考作文的关注远远超过它作为一道题目应承载的分量。高考作文不仅是考生关注的热点,也是各媒体争相炒作的热点。似乎已成为每一年度的社会道德观、价值观、文化观等等上层建筑领域的折射或引领。
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高考作文命题方式也在不断探索,不断创新。过去一般是命题作文,命题作文有一定的局限性,容易将学生的思维固定在一个规定的框框内,审题稍有不慎,就会“跑题”。命题作文有时难免与部分学校的作文训练题撞车,因此有一些人喜欢在猜题上绞尽脑汁。后来出现材料作文,材料作文比命题作文有了一些改进,应考者不容易猜到题目,但要求学生立意紧扣材料,限制过死,不利于富有创新精神的、有才华的学生展示自己的聪明才智。特别是形成了“叙——议——联——结”的新八股模式后,考生立意、选材的自由被剥夺,文章构思也大同小异,学生作文的个性化因受限制而难以展示。近几年的高考作文,在命题上有所创新,出现了话题作文。与命题作文、材料作文相比,话题作文是一种开放式作文。它以提倡创新、展示个性为原则,强调见解新颖、材料新鲜、构思新巧,结构模式不拘一格,突出的特点是限制条件少、开放性强。这种命题可看作是对过去作文命题过死的一个校正,从考试结果看,全国各地优秀作文比过去明显增多。
高考作文命题本身就是一个难题。可以说无论是谁来给高考作文命题,要做到所有考生都满意,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我们对高考作文题也应以宽容的态度对待它。2000年的高考作文题“答案是丰富多彩的”,有人说这个话题限制过死,考生发挥的余地不大;2001年的话题是“诚信”,有人说话题太宽泛;2002 年的话题做了一些限制,在“选择”的前面加了一个定语“心灵的”加以限制,有人说这是引导学生说假话。今年的高考作文命题,如何减少某些批评,如何避开老师猜题,这是命题者不得考虑的问题。“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这个话题,可以说在避免猜题、宿构、抄袭上是成功的。它不再只是要求考生就一个概念、一个判断做文章,而是要求考生阐明感情亲疏与认知之间的关系,重点检测学生的写作能力和相关素质,考生的思辨力度。思维的深度、广度,灵活性、变通性,有很强的检测功能。能有效地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人生,注重自身的情感体验。它还能检验考生情感的真实性和个别性,语言表达的流畅性和写作技巧的新巧性,检测考生思维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在阅卷时要求老师体现综合性原则。以题意、内容、语言、文体为重点,全面衡量,强调检测考生思维的综合性,文章的整体性,体现采意给分的原则。
今年的作文,要求考生从现实生活的角度搜寻写作材料,对假话连篇的中学生作文现状是一个纠偏或警示;它要求在思辨中立意构思,要求中学生在读写训练中必须强化思维训练,这也给语文教师不少启示:亦步亦趋于往年高考式的作文备考指导是行不通的。
三、高考作文中显示了素质教育的成果:
语文新教材要求:在教学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和民族共同语的规范意识,提高道德修养、审美情趣、思维品质和文化品位,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在考生的高考作文中显示了近三年在新教材的实施过程中的实绩。
1、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写出真情实感。考生在作文中涉及的内容关系到社会的方方面面,有今年热门的话题,“非典”,有环保、伊拉克、中日友好关系、师生关系、母子父子关系、社会老龄化问题、应试教育、同学朋友关系、文学问题等等,并且考生对此都有真切的感受,都注重了感情与认知之间的关系。如在优秀作文《捕捉理性的灵光》一文,考生站在历史的角度,从感情与理性的高度去审视纷繁的世界,感情飞扬,有逻辑的分析、理性的判断,从孔子、诸葛亮、海明威、梵高、司汤达、托尔斯泰、南丁格尔,将这些人物的历史和文学成就进行了热情的赞美和讴歌,显示了考生较高的文学素养和理性的思考,确实他在捕捉理性的灵光,我们也感受到这位考生透露出文学与历史的灵气。还有的考生平时都注意观察生活,对生活有思考的习惯,进了考场他也在思考生活,记了一件小事,监考老师给他垫桌腿,他对监考老师由“金刚”到“菩萨”认识的转变,表现了监考老师对考生的爱,也细致的刻画了自己复杂的心理活动,写得非常感人,可以看出这位考生平时对生活都有着细致的观察和深入的思考。
2、文体多样,语言活泼,显示了高超的语言技巧
涉及的文体除了记叙、议论、散文、小说等常见的文体以外,还有文学评论、戏剧、杂文、辩论、诗歌、寓言、散文诗、读后感等新鲜活泼的文体。运用这些文体能使文章的内容表达的更加生动形象。如小说《他是劳模》,写了人们对劳模不公正的待遇,致使劳模走入极端。如《感情与理性的辩论》、杂文《毛泽东与赵微》、读后感《邹忌与齐王纳谏新解》、诗歌《雄鹰与麻雀的对话》等等,都显示了考生高超的语言表达技巧。
3、显示了新教材教改的实绩,从学生作文中,可以看出,学生的眼界开阔,从课本出发走进了文学的广阔天地,如学生在作文中将毛泽东的《卜算子·咏梅》与陆游的《卜算子·咏梅》进行比较阅读,很自然的从伟大的革命导师博大的胸怀与陆游封建士大夫孤寂不得志的心态中引出“感情的亲疏与认知”之间的关系,实际上这是教材上的一个思考题。还有的作文将文学史上一些相同或不同文学派别的作品进行比较,也能够看出“感情的亲疏与认知”之间的关系,如有的作文李清照与柳永婉约、苏轼与辛弃疾的豪放、李白与杜甫的风格等等。
四、思考的问题:
(1)、对生命缺乏关爱,缺乏热情,如《一个囚犯的忏悔》、《一封遗书》,表现杀父、自杀的倾向,表现一种阴暗冷漠的心态,《祭高考》对高考制度的诽谤,对社会的全面的抨击,扫荡一切,全盘的否定一切。还有写考试作弊,好友给错误的答案,显示社会的世态炎凉。寓言故事〈病毒与人类的对话〉最终人类被病毒所毁灭。
(2)、生活体验甚浅,矫情过多。如《父亲的感情与认知》,父亲为了抗“非典”与母亲离婚,对生活胡编乱造,缺乏公民意识,社会责任感。如《给萨达姆的情书》等等。
(3)、追求形式的创新,与题意相违背。如《生存的寓言》对话、日记、梦境夹杂,文体非驴非马,内容与形式未做到完美的统一。
(4)、展示情感状态无感人的细节,展示状态无深度。如《偷钱中的误会》,作文题材低幼化:丢钱、打碎了花瓶、双亲重男轻女等等,用幼儿的眼光看待生活,底龄化的倾向,但又失去了儿童的天真,反映了生活的匮乏,认知的肤浅。
五、问题产生的原因:
1、文化传统与现代多元化文化的矛盾性。传统的文化价值需要反思,动摇了文化之根,人生的传统价值与个性张扬的矛盾,需要健全学生的人格。“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学习语文“悦”在何处,学习无乐趣,肯定学不好。有作文只一句话,“见了这个题目我火冒三丈”,还有的写“做个好媳妇”,文章结尾说“本姑娘让各位考官见笑了”。
2、文化的全球性与本土性的矛盾。强势文化与弱势文化的冲击,使弱势文化逐渐消解。对网络、追星族、爱情的荒谬追求,最主要的是语言,英语统治世界的倾向,这是很可怕的。教育者不要偏离自己的文化身份,要有民族文化身份的定位,传播低层次的文化,对文化教育的贬低与亵渎。如作文中网络语言的运用,有时虽然能带来一些趣味性的东西,但语言缺乏文化内涵,长久下去,语言的匮乏,不能不引起教育者的注意。如作文《毛泽东与赵微》,作者把毛泽东与赵微进行比较,虽然是未可厚非,但显示了作者对歌星的崇拜,对革命导师的调侃。
3、物质文明与政治文明的矛盾,经营式的培养,与社会的隔膜,趋异求同,文中无我,心中无我,接受大众媒介、模式化的灌输。过分的强调语文的工具性,受工业化模式操作的影响,批量生产的表现,个性化的写作很少。
注:东风公司第六中学贾红老师参加2003年湖北高考阅卷,此文参照阅卷中心业务组教授的指导论证整理。
作者邮箱: jiahong9191@
好文章,赞一下
282人
很一般,需努力
5382人
太差劲,踩一下
71人